水电站建成后的垭口田:水表从未走过字
垭口田,在漫湾镇附近村民口中非常出名。“又旱又穷,澜沧江边上的上甘岭。”渔民老陈这样描述。
垭口田确切的位置是云南省思茅市景东县漫湾镇五里村垭口田小组,距离澜沧江漫湾水电站直线距离约十公里。漫湾水电站的两次移民,垭口田都经历了。目前,一半村民已经搬走,原住居民还剩下三四十户,老陈妻子的娘家至今还住在这里。
干旱和贫穷仍然困扰着这里的村民。
江边的“上甘岭”
时值5月下旬的一天,漫湾镇的温度可达到30℃。当地村民说,自打过完年,此地几乎没下过雨。因天气炎热,打不到鱼,漫湾镇码头的渔民几乎没有人出船,在树下抽水烟或睡觉。
漫湾镇码头就在漫湾水电站的上面,搭乘老陈的渔船,从码头往上游走,不到半小时,就是垭口田。
老陈告诉记者,这两年越来越旱。照规矩,清明之后一下雨,就该种苞谷了,可今年至今未见雨水,苞谷也迟迟种不下去。
电站建设之前,这里的村民主要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生,那时候“田也多,地也多”,再加上自然气候条件比现在好得多,虽不太富,但收成有保证,回忆起当年的垭口田,渔民老罗对记者如是说。
抵达垭口田,一上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片干涸的田地,枯死的植被还插在地里。往更低处走,还有一小块一小块分割的水田,里面长着水稻。
一根直径大约3厘米的灰黑色的水管里流出细小的水流,向田里淌着。“田也吃,人也吃。”老陈说,当地生活和生产全指望这股水。这水来自高处的山上,水管是当地农民自己出钱建造的。
“(水流)就这么大了,雨季的时候会稍微大一点,田只能浇到这,再往高处,就不行了。”一位正在耕种的老汉告诉记者。
漫湾水电站于1986年开建,1995年建成。统计资料显示,水库回水71千米,淹没耕地6224.5亩、林地8507.3亩,淹没影响各类房屋10.81万平方米,移民584户共3513人。漫湾水电站正式移民工作启动是在1987年,到1993年搬迁安置结束。
云县移民局局长严世权告诉记者,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移民安置中没有规范性政策。安置过程大都属于行政行为,安置模式以后靠安置为主,只有少部分300多人移至幸福镇,其余全部后靠。
“结果置换的田地全部都在山顶上,种不成,滑坡,最主要是没水了。”老罗回忆说,“沟(引水渠)也修了,但是没有水。”
直到今天,整个村子并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想要去村民的家里,必须爬土坡。干燥疏松的土质摩擦力不足,个别地方崎岖而陡峭,老陈说,当地人每天在这样的路上背水,上上下下好几趟。
上山途中,记者经常看到竖靠路边的竹子,“接龙”一般,节节攀向山顶。老陈告诉记者,这也是老百姓想出来的办法,从山上往下引水。
老陈妻子的娘家就住在半山腰处的一座土木结构的房子里。院子里的洋灰地,晒得烫脚,院墙根儿里,大塑料盆、小瓷盆、陶罐、锅等容器一溜儿排开,这是下雨时候接水用的,但许久没雨,干得直冒白碱。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