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剥离千亿煤化工资产后的反思
近期,煤化工又引起了业界热议,引爆点是大唐剥离千亿煤化工资产。
7月8日晚间,大唐旗下上市公司大唐发电悄然公告称,公司与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新控股”)签署了框架协议,拟就本公司煤化工板块及相关项目进行重组,涉及资产规模高达千亿。
在随后的大唐能源化工总经理张明反思一文中说到,“自2005年开始进入煤化工行业以来,我们先后上马了煤制聚丙烯、煤制天然气、煤制化肥等项目。就这几个产品而言,都是具有广阔市场的资源性产品。”
可惜事与愿违,10年的步伐不但没能让大唐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反与这“广阔市场”越来越远,最终不得不剥离煤化工资产。这甚至是在五大发电集团之间引起了多米诺效应,国电电力等企业也纷纷加速“脱煤”。
这一阵风潮,给饱受争议的煤化工热潮增加了新的反面教材,也为鼓吹煤化工过热的观点持有者们增加了新的事实例证。但是实际情况真是如此么?中国煤化工的真实情况需要深究。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国内已经开展工作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有67个,煤制烯烃项目58个,煤制油项目26个。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已 投产、获得开工许可及正在规划的煤化工项目耗煤将达到7.5亿吨。预计到2020年,煤制油和煤制气的年产能将分别达到4000万吨和2800亿立方米, 煤制烯烃产能也将达到4100万吨。
从这些统计数字来看,煤化工的热潮确实有些吓人。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的是,这些统计的数字是真实的么?要认清楚的是,规划数字不等于是实际建成,当前的煤化工热潮更多地还是停留在规划层面。
拿上个月煤化工领域的焦点——投资高达上千亿元的陕西榆林神华陶氏千亿综合煤化工项目(以下简称“榆林神陶项目”)来说,早在2005年这个项目就进入了规划论证,但一直到2009年项目才奠基,这期间一直毫无进展。直到最近,环保部才正式批复了该项目的环评报告。
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大项目前期流程,从立项到批复花去了十年光阴,而即便到此,这还只是一个开头,榆林神华煤化工项目仍然有各种问题在等着它去解决,最终能不能圆满建成投产,仍是个未知数。
图片新闻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