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资本 | 136号新政,新能源全面入市?

2月9日,《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以下简称“136号新政”)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式告别“政策温室”,迈入全面市场化竞争时代。

这份被业界称为“新能源市场化改革终极版”的政策文件,以电价机制为核心突破口,重构了新能源产业的价值链、竞争规则与发展逻辑,一场关乎中国能源革命成败的深刻变革正在展开。

全面入市、差异施策、系统协同

136号新政的核心逻辑,可概括为“全面入市、差异施策、系统协同”,其政策工具箱中暗藏三把关键钥匙:

①价格形成机制革命

文件明确“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彻底终结了延续近二十年的保障性收购制度。这一转变意味着新能源电价将完全由供需关系决定,与煤电同台竞技。但为避免市场剧烈波动,创新设计了“机制电价”作为缓冲阀:当市场价低于机制电价时补差,高于时则扣除差价。

这一机制与英国差价合约(CfD)异曲同工,但更强调“省级自主竞价”特色——地方政府通过年度竞价确定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上限,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②存增量双轨制设计

以2025年6月1日为分水岭,政策对存量与增量项目实行差异化对待。存量项目维持现有保量保价政策平稳过渡,而增量项目则需通过市场化竞价获取机制电价资格。

例如,山东省要求2025年新增项目100%入市,湖北省则设定首年60%、次年80%的阶梯化比例。这种“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设计,既避免存量资产大规模减值,又为新项目建立市场化筛选机制。

③系统性政策松绑

文件同步废止了备受争议的“强制配储”政策,转而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储能发展。这一转变释放明确信号:新能源项目不再需要为满足行政要求而配置低效储能,转而需根据市场收益自主决策。如宁夏某光伏电站通过配置2小时储能系统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年度增收达1200万元。

新能源全面入市

从“量”来看,136号文件要求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从“价”来看,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因此,136号文件彻底重构了新能源电价形成机制,从“全部或部分政府权衡补贴定价”转向“市场定价”,标志着新能源全面融入电力市场体系。

新能源进入现货市场后,从电量角度看,客观上促进了新能源的消纳。现货市场通过现货价格手段释放价格信号,用户根据现货价格调整用电习惯,实现了削峰填谷,有助于平抑电网负荷峰谷比,缓解电网运行压力。

因此,在新能源电力进入现货市场运行的省份,可有效降低弃风弃光率,进而系统化地促进新能源的消纳,助力高效协同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

全面入市,新的挑战

从电价的角度看,新能源全面进入现货市场,新能源交易策略制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投资收益模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能源项目的收益不再依赖全电量的统一价格收购,因此利润的实现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发电量,增加更多元的考量因素。当“增产”与“增收”不再画等号,建立合适的投资收益模型变得更为复杂。

另一方面,现货交易模式下,预测分析压力增大。新形势下,需要通过多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多主题、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提前在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省内和省间交易之间做出交易策略的选择,实现多类型市场的最优组合。

这对企业的市场分析和预测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电力市场上获得高于市场均值的收益,是新能源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新能源项目的应对策略

面对136号文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新能源项目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以适应市场化竞争的新环境。以下是几点建议:

①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

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是新能源项目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新能源项目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也需要加强成本控制和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提高整体盈利水平。

②关注市场需求和电力供需形势

新能源项目需要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和电力供需形势,灵活调整发电计划和营销策略。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签订长期购电协议等方式锁定收益和电量消纳;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新能源出力特点和市场需求情况,合理安排发电计划和储能配置以提升发电效率和经济效益。

③积极参与绿色电力交易

随着绿色电力交易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新能源项目可以通过参与绿色电力交易获得更高的收益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新能源项目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和市场需求情况积极参与绿色电力交易,申报和成交价格应分别明确电能量价格和相应绿色电力证书价格以体现其绿色价值。

④加强合作与联盟建设

面对市场化竞争的新环境,新能源项目需要加强合作与联盟建设以形成合力应对挑战。可以通过与其他新能源项目、电网企业、储能企业等合作共建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也可以加入行业协会或联盟等组织共同推动行业发展和政策制定。

小结:

当新能源产业驶入市场化深水区,136号新政带来的不仅是阵痛,更是进化契机。在这场变革中,能够将价格波动转化为创新动力、将政策挑战进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终将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立于潮头。

参考:能源财经内参《新能源全面入市 交易策略何解?》;华夏能源研究院《专访协合运维董事长陆一川:136号文重塑市场逻辑,核心在于理顺新能源的价格体系》;启智金库《136号文 | 机制电价对新能源项目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原文标题 : 资本 | 136号新政,新能源全面入市?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编辑推荐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