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太平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日本为何强求核废水排放?

2021-04-15 17:42
宜久财务
关注

2021年4月13日,日本内阁突然公布决议,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有害的核废水。虽然日本政府一再表示排放核污水的浓度符合国际标准,但依然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并遭岛中国、韩国与朝鲜的严正抗议。

有人可能不禁要问:为什么小小的日本会如此钟情于核能?以至于顾不得可能引发的各类事故,将之作为自身能源的最重要来源。

本文就将以最为简洁的语言,梳理出核能自诞生以来的普及历程,顺便也道破日本人对核电痴迷的真正苦衷。

超级大国的争霸起源
早在20世纪初期,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物理学大师们,就已经在理论上描绘出核能时代的宏伟蓝图。只不过在当时,基础技术的发展滞后,让核能离应实践还有很长距离要走。因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笼罩大半个地球,个别有能力的国家才决心花大力气将核能运用成为现实。

1942年6月,加入战争尚不满一年的美国,便匆匆启动了后来轰动世界的曼哈顿计划。以爱因斯坦、奥本海默为首的犹太裔物理学家,开始紧锣密鼓的展开核能武器化研究。仅仅到当年12月时,便捣鼓出人类历史上的首座核反应堆—芝加哥1号。最终,美国军方也如愿得到自己一心想要的原子弹,并在1945年用其成功逼迫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随着世界大战的偃旗息鼓,大量由战争催生出来的科技发明,逐步被生产方转为民用经济项目。即便是看似最为神秘且高贵的核能,也因近乎无限的潜力而被相中,从而催生出完成发电试验的ebr – 1,也就是所有现代核电站的直系祖先。但美国其实对核能民用化并无什么急迫感,更看重其在军事领域的突出贡献。因此,相关研究还是被优先用于军事项目,进而落实为在1954年下水的首艘核潜艇鹦鹉螺号。

既然美国人对核能发电的诉求如此松懈,那么作为最强对手的苏联便默默发起迅猛追击。他们首先在1949年引爆了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接着又在1954年推出了首个专门为电网提供能源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随后是屈居第三的英国,在1956年宣布考尔德霍尔核电站落成,从而彻底打开了商业核能供电的无限大门。

如果仔细观察以上3个先驱国家,就会发现他们对核电的渴求程度,恰恰源于自己的内部现状:

比如在理论架构和使用经验层面都遥遥领先的美国,同样也是全球主要油气资源的实际掌控者。仅仅是位于北美本土的探明储量,就足够让半个国家靠出口能源来奔向小康。加之阿美石油在中东地区的巨大影响力,足以对身为全球最大产油国沙特施加充足影响。所以,心高气傲的杨基佬们,很难对全新的核能养成深度依赖。

相比之下,苏联虽然是欧洲地区的最大产油国,却在具体的炼油技术领域非常滞后。因此,往往需要将大量原油出口海外,再以赚取的外汇为内部回购进成品油使用。虽然上述境遇因二战期间的美苏合作而有所改善,却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北极熊们的能源危机感。因此,他们在拥有核武器技术后,立即将核能发电也视为重中之重,从而在特定阶段内独占鳌头。

最后,已不再是顶级强权的英国,也需要为自己以后的能源供给做提早打算。哪怕有著名的英阿石油公司,早早把持着沙特、伊朗和伊拉克等国的大片油田股票,也架不住由殖民地独立所引发的地缘政治危局。因此,连续工作时间更长、对外依赖度较低的核能,就是最理想的替代方案。毕竟,制造核聚变所必须的材料-铀,可以从同为英联邦的澳大利亚与加拿大汲取。在安全和稳定性方面,都远胜过对自己充满怨气的阿拉伯国家。

当然,作为新兴技术的核能发电,也很快因事故曝光而跌入低谷。1961年,由首艘核动力航母企业号与核动力巡洋舰长滩号组成的“不靠岸环球航行编队”,正为美国在全球竖立起不可动摇的强大形象。但位于本土爱达荷州的国家实验室,却发生了第一起反应堆连环爆炸事故。

至此,公众对于这种全新能源的憧憬,迅速为日益扩散的恐惧所替换。因为核能并不是普通能源,在直接的爆炸破坏之外,还有周期性很长的辐射作用阶段。加之媒体对广岛、长崎爆炸现场的宣传,使得大部分西方国家都开始放缓核电站制造步伐。唯有对此能不管不顾的苏联,继续在铁幕的另一头加班加点。直到同样尝试首次环球航行的K-19号潜艇发生反应堆爆炸,才不得不为顾及国际形象而做更多自我审查。

1  2  下一页>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编辑推荐

    电力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